污水变清流 乡村焕新颜|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区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 作者:米蓓 发布时间:2025-04-25 14:43

春日暖阳,繁花似锦,漫步在杨凌的乡间小道,往昔污水肆意横流的脏乱景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盈盈、生机盎然的生态涝池;是高效循环、物尽其用的灌溉系统;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

今年,杨凌示范区明确提出,要建设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和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区。杨陵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五法治水”治理新路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高达82.6%,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82.14%,卫生厕所普及率突破93.6%,让8.05万群众从中受益,生态环境满意度更是达到98%以上。

因地制宜“五法治水” 污水蜕变清流

“水”到渠成,曾经浑浊污秽的污水摇身一变,化作潺潺清流。“以前,村里的污水顺着明渠排放,渠道堵塞严重,又脏又臭,闻着就让人难受。现在好了,污水都接入了市政污水管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崔家寨村村民张振国难掩内心的喜悦,言语间满是幸福。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老大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杨陵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的顽疾,全面发起“污水治理攻坚战”。对于权家寨等大型聚居村落,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回用于景观补水;像上湾村这样的小型村庄,则采用无动力生态处理站,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在陵东村等用地紧张的区域,对涝池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崔家寨等近郊村落直接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同时,在全区大力推广涝池生态修复技术。

如今,已有11个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28个村建成42处污水处理站,2个村运用无动力设施+生态植草沟技术,形成了“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三分治七分管” 织密立体化管护网络

常言道,“三分在建,七分靠管”。为破解因管护不力导致的设施故障、管网堵塞、水质超标等难题,杨陵区将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委托给专业的陕西尚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运维管理。作为杨陵区农村污水设施运维管理站的技术负责人,杜平介绍道:“我们会不定期巡查、检测和周期性检测、精心管护,一旦发现问题,立刻着手解决。”

杨陵区创新构建三级责任体系,探索推行“生态环境局+第三方专业团队+网格员”的运维模式。网格员每日对辖区内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进行细致巡查;第三方专业团队凭借专业技术,承担设施修复改造等工作;区生态环境局则负责抽样检测,严格把控水质。

此外,全区推行“管护责任公示制”,将黑臭水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科学运维,建立起“月自检、半年送检、随机抽检”的立体监测机制。吸污车、清渣车辆穿梭在乡间的大街小巷,全力守护治水成果,让乡村水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三个到位”保障机制 夯实生态治理根基

日前,杨陵区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班推进工作,创新“乡镇初排+部门补充+专班核查”的精准排查机制。累计投入2464万元专项资金,秉持“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渐进式推进原则,既保证了治理质量,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如今的杨凌乡村,曾经的黑臭水体华丽转身,变成了一道道美丽的生态景观。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乡土智慧深度融合的治水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亮丽的生态底色,更为北方缺水地区的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杨凌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凌正朝着全域水清岸绿的目标大步前行,让生态振兴的汩汩活水,持续浇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袤土地。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网站

是否继续?